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清明前後養生重點:養陽氣、防濕困!健脾、利水、去濕應多吃甚麼?哪些「發物」要戒?吃甚麼可陰陽互補?

清明前後養生重點:養陽氣、防濕困!健脾、利水、去濕應多吃甚麼?哪些「發物」要戒?吃甚麼可陰陽互補?

中醫話

  俗語話「清明時節雨紛紛」,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節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清地明之意。清明時節要抓住哪幾個養生重點?註冊中醫師張立彤表示,春天氣候潮濕,容易感到「春困」而疲憊無力,養生要著重袪濕、健脾、養陽!

 

春「睏」不是病

 

  張醫師指出,春困並不是病,也不是缺乏睡眠。春困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自然季節變化和氣溫高低,而發生相應調節的一種短暫生理現象,一般人可自動調節回復正常。春季時人體會產生大量褪黑素,而恰恰褪黑素可促進睡眠,所以容易嗜睡而倦怠。從中醫學角度,春天濕氣重,若陽氣不足而被濕邪侵犯,脾虛濕困,便會導致嗜睡疲倦,肢重乏力,腸胃不適等一系列症狀,稱之爲「春困」或「濕困」。春困症狀嚴重時,更可能出現頭昏頭重、呵欠頻作、難集中注意力、食欲不振、腹脹、大便不爽等症狀。其症狀雖與感冒相似,卻不是感冒,亦不是得了甚麼暗病。

 

健脾以助袪濕

 

  張醫師指出,濕為陰邪,容易阻礙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而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脾為濕邪所困,則運化失常,繼而出現倦怠乏力,腹滿腹漲,不思飲食等。濕邪困脾是導致春困的主因,故爲防濕困,春季飲食首重健脾祛濕。日常可利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氣、利水袪濕功效的食材或藥材作爲輔助食療,可有效減輕春困帶來的主要症狀。

 

利水袪濕類:茯苓、白朮、赤小豆、生薏米、炒扁豆、黑豆、冬瓜、馬齒莧、胡蘿蔔、馬鈴薯等;

 

茯苓、白朮、赤小豆、生薏米、炒扁豆、黑豆、冬瓜等利水袪濕,可多作春季湯療材料。

 

健脾益氣類:太子參、蓮子、黨參、北茋、五指毛桃、陳皮、淮山、小米、枸杞、益智仁、大棗等。

 

健脾可助去濕,蓮子、黨參、北茋、陳皮、淮山、枸杞、大棗等皆是健脾益氣常用中藥材。

 

養陽氣、忌「發物」、陰陽互補

 

  清明前後,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陽氣升發是脾胃運化的主要動力,因此除了多吃健去濕的食物外,也要注意避免多食「發物」。一般來說,發物主要指一些營養豐富或蛋白質高,但性質偏熱或助濕的食物,如春筍、雞、牛、羊、菇類、帶魚、蝦、螃蟹、南瓜、芒果、杏、桃、榴槤、酒等等。

 

  飲食上,禁忌偏大熱或大寒,注意掌握食物的陰陽互補,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食材,配上蛋類、牛奶等滋陰食材,達到陰陽互補。清明還要多食種子谷物類,如燕麥、蕎麥、稻米、花生、黃豆等,不但營養豐富,多食可益肝補虛、去濕和胃。

 

韭菜、大蒜、木瓜等有助養陽氣食材,為脾胃運化提供動力。

香港註冊中醫師張立彤,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士。平素強調臨床診治時,藥療、針灸、推拿、導引與食療並舉,令患者開心接受而有效之療法。個人推崇藥王孫思邈對治未病的思維,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