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14

《營養聖戰40年》台灣人守護健康的革命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最近身心俱疲,上周幾個晚上寢食難安。有朋友選擇去靜修,我也蟄伏幾天,休養生息再上路。

 

書名:營養聖戰40年

撰稿:劉惠敏

顧問:台灣營養學會

出版:天下文化

 

  香港是富裕社會,城市人只會一日多餐,超過六小時不進食已很罕見。台灣營養學會出版了《營養聖戰40年》,不單包括該會40年的歷史記錄、對台灣社會營養健康所作貢獻,還有系統地羅列了飲食指標指南、國民營養調查、每日營養建議量、營養師法等,也包括社會上發生的食品、營養和健康的相關議題,制定這些背後的小故事、經歷和插曲。全書由官方資料到專業團隊為台灣民眾的營養健康打拼的內容,為大眾營養教育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

 

  應如何吃得健康,現代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營養,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雖說是台灣本土的營養聖戰,但也值得大中華讀者參考,認識食物、營養和健康的關係。

 

  由台灣的歷史可了解人和社會的發展。如有營養學者指出,1950年代的台灣,軍人因嚴重缺乏維生素A,有很多夜盲症患者,「連晚上飛彈都亂打」,而戰後經濟困頓,也出現很多甲狀腺病、腳氣病、皮膚龜裂等營養缺乏症。台灣營養先驅利用美國研發的富維生素B的營養米,經改良後送進台灣軍隊,稱為富強米,改善了軍人和台灣人的營養缺乏症。

 

  戰後台灣從遺留的舊儀器和藥品研究中,逐漸爭取國際研究的贊助和政府的支持,台灣的營養學逐漸發展起來。從台灣人的營養需求,在醫學上尋找解決方案,和政府、教育政策的推動,最後把營養方案在人們的飲食生活中落實,如此有系統和宏觀的健康革命歷程,見證台灣人的飲食和知識變遷潮流。

 

  全書分三部份:一.「我們吃甚麼,怎麼吃?」-通過幾次全國營養調查以了解台灣人的營養健康狀況,和健康變化。當中,食物營養成分分析,飲食指標與指南及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等,指出食物與營養的關係,教導大眾如何吃出健康。

 

  二.「現代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包括揭開特殊營養食品,健康食品的真相;肥胖和食品的關係;母乳和配方奶粉帶出的嬰幼兒健康問題;全穀食品的飲食潮流。

 

  三.「不能小看的國家營養大計」-包括有些香港學校也注重的學校營養午餐的討論;一年吃掉一百公斤黃豆的秘密;一粒鹽也可能有影響的健康大計;營養師作為專業的願景及在台灣經過波折重重推出的《國民營養法》等。

 

  我們吃進甚麼,就會變成怎樣的人。知識和健康一樣,可改變命運,研究個人飲食和營養健康問題,是每個人的天職,應持續捍衛的人生重要課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應對性騷擾三部曲,減輕心理陰影創傷、提升自我肯定方法 ►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